红鹰展翅
1945年,抗日战争刚刚结束,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直接支持下,将几十万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运往东北。党中央为建立人民空军,从延安派一批干部到东北。到了东北牡丹江后,他们立即筹备建立航空学校。惟一的机务队长赵航因负重伤还留在医院。新从国民党起义过来的飞行教员蔡杰飞,望着眼前的废墟和刚从陆军调来、文化水平不高的学员,心里感到失望。以飞行大队长刘凯为首的一批干部,在政委黄平的坚强领导下,信心十足,决心在废墟上建起第一所航空学校。他们不顾严寒,在瓦砾堆上修筑校舍,填平机场,搜集破旧的航空器材,修复从日寇手中缴获来的破飞机。学员们以无比坚强的毅力,攻下文化堡垒,闯过理论关。正要试飞的时候,仅有的一架初级教练机摔坏,汽油存量越来越少。于是,在越过初、中级教练机直飞高级教练机的训练方法上,用酒精代替汽油的大胆创举上,人们展开了辩论。这时,敌人向我解放军大举进攻,学员求战心切,有人要求离开学校回到陆军。这样更坚定了干部们建立航空学校的决心。春暖花开,学员们第一次上了天,进行了一次“感觉飞行”。敌人妄想把人民空军扼死在摇篮里,派大批飞机进行偷袭,炸毁油库。学员林小刚奋不顾身,在抢救汽油的烈火中牺牲了。敌人的阴谋落空了,人们的斗志越战越强。有严重守旧思想的蔡杰飞看到人们的英勇行为,从中受到教育。学员们凭着敢想敢做的精神,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,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,冲破重重难关,终于把第一座航空学校建立起来了,把一群没有念过几天书、但久经战争考验的革命战士培养成优秀的航空员,为人民空军的建设打下了基础,为“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培养了一批种子”。
昆仑山上一棵草
根据王宗元小说《惠嫂》改编。卡车在荒凉的高原上奔驰着。车厢里,刚从地质学校毕业,自愿到高原来工作的年轻姑娘李婉丽,有些受不住高原的风沙、严寒,旅途的颠簸和高山反应的折磨,因而产生了回家的念头。司机小刘讽刺她说:“哼!还不如昆仑山上一棵草!”他们到达了昆仑山口的一个宿食站——百里闻名的“司机之家”。李婉丽在这里见到了豪爽、热情的女主人惠嫂。这间好似内地一样的小房子里面,充满了笑语欢声,热腾腾可口的饭菜,主客真是亲如一家。在惠嫂亲切的照顾下。李婉丽感到了无限的温暖。夜晚,惠嫂向李婉丽讲起她刚从家乡来这高原上的一段经历:她看不惯这个“鬼地方”,她认为她老头子——宿食站的站长老惠骗了她,她又哭又闹地要回去,不管老惠怎样说服,不管司机们多么需要她这样一个热心、能干的当家人,她决心要走。最后,老惠恼火地骂她:“你呀!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!”接着,老惠激动地向惠嫂叙说有关这棵昆仑草的典故。他讲述了几年以前他怎样领着七个病号徒手修起了这几孔土窑洞,叙说那经得起雨雪冰霜,屹立在高山上的昆仑草,叙说他怎样对着昆仑草发誓:“共产党人要像松柏,又要像杨柳,要像松柏那样坚贞,要像杨柳插到哪里,就在哪里活!我一个共产党员,难道还不如一棵草!”老惠的这一段回忆,拨动了惠嫂的心弦。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,司机小刘冒着大雪,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拉了一车粮食赶来,因为附近的工厂即将断粮,他又不顾自己极度的困乏饥饿,再次向风雪中驰去。这些建设高原的人们,那火样的热情,钢铁般的意志,深深地打动了惠嫂,她决心留下来建立起这个“司机之家”,使日夜在高原上奔波的司机们得到家的温暖。黎明,李婉丽和小刘重新坐上卡车,向高原前进。朝阳照耀着昆仑草,李婉丽也对着它发下誓言,决心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高原,因为惠嫂给她上了极富意义的高原第一课。
*
*